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开放交流 > 实验室年报 > 正文
2014年报
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Correlative Dietology (HAU), MOE
目 录
一、前 言................................................................................................................... 1
二、实验室2014年度工作报告................................................................................. 4
1. 研究工作水平和成果..................................................................................... 4
2.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4
3. 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4
三、成果、专利及获奖情况....................................................................................... 6
1. 科技奖励......................................................................................................... 6
2. 授权专利......................................................................................................... 6
3. 鉴定成果......................................................................................................... 9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10
五、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培养..................................................................................... 13
六、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15
七、实验室在研国家及部省级项目......................................................................... 16
八、发表论文目录..................................................................................................... 19
九、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25
十、论文选编............................................................................................................. 27
一、前言
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教育部2011年12月批准,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建设。实验室主任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潘思轶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担任。
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旨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瞄准环境食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组织深入系统地展开基础研究,在地理环境与膳食摄入、季节因素与食品应季机理、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等方面,通过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相关传统学科的拓展及国人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平台。
实验室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揭示环境与食品的交互因素影响健康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不是对单纯的环境与健康、食品与健康的两两间关系研究,而是对三者共存的关系研究。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1)地理环境与膳食摄入;(2)季节因素与食品应季机理;(3)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研究涉及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微生物学、生理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领域。
实验室总体定位是:用系统论的思想及生态学的理念与方法,研究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在宏观规律研究中,基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重点将其划分成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分别描绘环境地理食品图谱和应季食品图谱。在微观机制的研究中,重点对上述宏观规律获得的客观存在,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表型,破解其起作用的原因,从而对客观存在作出解释,也为未来环境与食品协同性的调控并促进健康奠定理论基础。
实验室立足理论与技术前沿,多学科融合,批准立项建设两年多以来,实验室在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1. 实验室立足解决环境与食品的交互因素影响健康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机制的科学问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承担“863”、“97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31项,省部级项目24项,年均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
2. 标注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144篇,其中SCI论文102篇,IF大于4的论文3篇,IF大于3的论文43篇,IF大于2的论文23篇;撰写科技著作2本;授权发明专利16项,鉴定科技成果14项(其中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他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3. 目前,实验室拥有发改委蛋品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蛋品专业分中心、农业部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湖北省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蛋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2013年,实验室获得亚太中慧集团“张唐之捐赠基金”共计300万,用以奖励实验室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目前已颁发出两批奖金,共奖励青年教师12名,学生10名。
4.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1人,获得武汉市晨光计划3人,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研究人员中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有博士学位者30人占93.8%,构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学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实验室拥有校自主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团结协作、集体攻关方面取得了进步,科研队伍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5. 实验室所在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实验室现有研究生2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人。培养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76人,其中境外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博士6人,硕士10人。实验室4名研究生获得校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项目各1项。
6. 实验室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 34人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15人次进行大会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专家47人次来室学术交流。
7. 实验室积极利用相关经费进行实验室平台建设,2012年9月,利用修购专项经费300万元,搭建了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学研究平台,具备了基因及基因组学研究的初步条件,设置于实验室二楼平台。12月,利用211项目中央奖励资金400万元,搭建了食品组分研究平台,设置于实验室五楼,与原有的分析测试平台一起,具备了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同时积极与校内外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合作,在水产蛋白质、禽蛋蛋白质、柑橘上火物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8. 实验室及其拓展合作研究基地,在部分典型地理环境区域,设置或正在协商合作研究基地,已经正式投入的合作研究基地为南疆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正在进行洽谈合作的有岭南研究基地(暨南大学)等。
9. 实验室配合教育部发起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科技资源调查,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为科技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另外,实验室配合学校完成“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开放共享平台”网站建设,为固定研究人员和在室研究生提供网上预约大型仪器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
二、实验室2014年度工作报告
1. 研究工作水平和成果
2014年实验室在研课题47项,其中“863”项目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部省级课题24项,总科研经费达到4976万,较去年增长32%,且课题来源较多集中在国家级层面。
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刊源论文69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论文3篇,大于3的论文30篇,影响因子大于2的论文10篇;撰写科技著作3本;授权发明专利29项,鉴定科技成果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实验室分别在地理环境与膳食摄入、季节因素与食品应季机理及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稳健。
2.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1人,获得武汉市晨光计划3人,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研究人员中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有博士学位者30人占93.8%,构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学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实验室拥有校自主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团结协作、集体攻关方面取得了进步,科研队伍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研究生228人,其中硕士170人,博士58人;培养毕业并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76人,其中境外硕士研究生1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博士3人,硕士2人。2名研究生获得“校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项目”各1项。
3. 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课题执行情况
本室是2011年获批的新平台,聚焦于“环境与食品的交互作用之于健康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属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除食品科学外,还涉及到校内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微生物学、生理学、民俗学、心理学等。
环境地理食品风味特征的量化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2011JC008)、典型性味食品对不同环境下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及炎性反应的影响(2010JC003)、基于鸡鸭肉的食物寒热属性与环境互作机制及分子机理研究(2010JC048)等预备课题进展总体顺利,有阶段性结果。
2012年实验室在运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鼓励并征集开放课题研究项目,拟设重点课题和探索课题两类,面向全校7个学院征集《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建议。2013年4月,在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实验室举办开放课题评审会,共有12项“环境食品学培育项目” 获得立项支持,为实验室筹集科研经费共计360万元。现前期经费已到账,各开放课题按计划执行,逐渐展开相关研究,并举办3次年度汇报,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开放功能。
(2)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是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实验室现与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4年,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共有19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7人次进行大会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专家18人次来室学术交流。
(3)运行管理
A 举办学术年会
2013年12月,实验室成功举办了“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学术年会暨环境食品学培育专题年度汇报会”,编印了《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报》。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委员刘烈刚教授主持,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承孝教授等15人参加了会议。与会成员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潘思轶教授作的 “2013年实验室工作报告”及实验室12位研究人员作的“培育项目年度汇报”,并对工作报告及年度汇报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和讨论,认为本年度实验室工作在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实现了良好发展。学术年会的顺利闭幕,标志着实验室建设走向成熟。
B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2014年1月,配合教育部完成《科技活动机构调查表》的汇总。2014年4月,配合教育部完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管理信息系统”科技资源调查的更新,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为科技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另外,实验室配合学校完成“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开放共享平台”网站建设,为固定研究人员和在室研究生提供网上预约大型仪器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了实验室健康、有序、高效运行。
实验室平台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投资700万元,分别搭建了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学研究平台、食品组分研究平台,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在管理规定上,围绕“依规治室、突出创新”的发展理念,制定了实验室运行管理、日常管理、学术委员会制度、奖励制度、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实行“统一制度、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办法,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形成了规范、高效、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成果、专利及获奖情况
1. 教育科技奖励
序号
奖励种类
等级
成果名称
获奖时间
完成人
备注
1
湖北省科技进步
一
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提升示范
2014
马美湖
第一完成人
2
二
米制食品的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
熊善柏
第三完成人
2. 授权专利
专利名称
专利号/申请号
授权日
发明人
纳豆糖糕及其制备方法
201310047836
2014.01.08
郭爱玲等
一种咸蛋清的脱盐方法
201110409843
何 慧等
3
莲原花青素作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抑制剂的用途
201210247036
2014.01.15
孙智达等
4
一种具有海鲜风味的淡水鱼片及其生产方法
201110346322
2014.01.22
熊善柏等
5
一种谷物清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201110234061
6
一种米制品自发粉及制作方法与应用
201110286998
2014.01.29
7
一种干制藜豆荚的方法
201110290491
2014.03.19
8
一种即食黎豆羹及其制作方法
201110398942
9
淡水鱼低温保活运输装置
201110150088
2014.04.22
10
一种阴米的制备方法
201210203465
11
一种低含油率酥脆鱼糜制品及其生产方法
201110427931
2014.04.09
12
用于米蛋糕的抗老化剂和米蛋糕及其制备方法
201210405618
2014.04.16
13
一种谷物速溶茶及其生产方法
201110287019
2014.05.14
14
一种适用于蒸菜或方便米饭的营养蒸粉及生产方法与应用
201210443682
2014.05.28
15
从鸡蛋清中提取卵巨球蛋白的方法
CN201310073453.2
2014.06.25
马美湖等
16
一种阴米年糕的加工方法
201210203763
17
一种A-型原花青素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201210019913
2014.07.02
18
一种酸甜鸭肉制品及其加工方法
201210283365
谢定源等
19
一种方便米发糕及其生产方法
201210453850
2014.07.16
20
一种抗氧化补钙鱼鳞肽钙复合咀嚼片及其制备方法
201210010943
李春美等
21
一种小龙虾香酥虾球制品及其生产工艺
201210434827
22
卵黏蛋白液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1310407056.4
2014.08.22
23
一种冷熏即食风味鱼制品及其生产工艺
201210443596
2014.09.17
24
一种高强度大米凝胶专用粉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201210392700
2014.09.24
25
一种利用鸡蛋壳制备丙酸钙的方法
CN201210128220.3
2014.10.22
26
一种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201110412598
27
核壳结构量子点溶液的制备方法
CN201210533682.3
2014.11.12
蔡朝霞等
28
一种山药米羹及其生产方法
201310444646
2014.11.19
29
一种富含萝卜硫素的西兰花芽菜粉及生产方法
201310073393
徐晓云等
3. 鉴定成果
成 果 名 称
组织鉴定时间
组织鉴定单位
评价水平
罗非鱼的品质评价和加工技术
2014.01
湖北省科技厅
国际先进
李小定
低含油方便油炸藕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4.05
国内领先
何 慧
淡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柑橘皮中高酯果胶提取和低酯果胶制备技术研究
2014.12
范 刚
超微柑橘果皮全粉的制备技术及粉体特性的研究
李二虎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1. 参加国际、双边学术会议5人次,其中大会报告2人次
姓名
合作交流内容或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交流性质
陈福生
生物技术介导环境健康的国际合作会议
2014.02
韩国首尔
特邀报告:
红曲菌分子生物学
蛋品国际论坛
2014.06
波兰
参会
美国IFT会议
美国
蔡朝霞
食品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
2014.09
印度尼西亚
特邀报告
2. 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4人次,其中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共计5人次
刘晓宇
全国食品与安全检测技术论坛
齐齐哈尔
邀请报告:食品中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
2014●红曲与发酵生药(中药)学术会议
武汉
课题组主办会议
上海市2014年蛋鸡生产与洁蛋加工技术培训会
2014.07
上海
张久亮
第八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
成都
分会场演讲嘉宾
第十二届中国肉类科技大会
长春
谢定源
第十五届中国美食节暨第二届中国餐饮产业博览会
特邀报告:发展蓝图:打造五千亿鄂菜产业
王小红
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会议
大会报告
全国微生物毒素及脓毒症学术会议暨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论坛
2014.10
杭州
潘思轶
现代食品制造与安全
主办会议
中国畜产品加工科技大会暨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年会
南京
李 斌
2014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4.11
学院主办会议
刘 睿
21世纪首届全国蜂业科技与产业发展大会
北京
陕西当代居民膳食特征研究,2014 西安·亚洲食学国际论坛
西安
专题报告/主持人
3. 实验室邀请国内外学者18人次来室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学术报告
来访时间
来访者姓名
来访者单位
报告题目
2014.01.02
汪东风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与体会
2014.01.06
陈凌云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基于矩阵作为营养输送系统的蛋白质食物
2014.02.15
Joe M. Regenstein
美国康奈尔大学
Doing Amino Acid Analysis: Do We Really Know What We are Measuring”和“Kosher(Jewish) and Halal (Muslim) Food Regulations
2014.02.23
华中农业大学蛋品加工技术中心
系列学术刊物介绍
2014.03.28
王 瑞
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
蛋白质组学在食品科学与农业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2014.04.02
陈万平等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2014年博士生专场学术报告会
2014.05.06
于海隆
美国斯比凯克公司
提高姜黄素生物可利用性和斯比凯克公司细菌多糖研究介绍
2014.05.17
Martin Scanlon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食品科技系主任
利用低强度超声测定谷类产品质量
2014.06.03
Michael
乳酸菌发酵谷物中活性蛋白水解物、葡聚糖和复合糖的形成机理
2014.06.06
Jae-Hyuk YU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曲霉的G-蛋白信号传导途径和
曲霉Velvet介导的产孢过程
2014.06.12
熊幼翎
美国肯塔基大学
蛋白质氧化机理及对肉类食品品质影响
魏冬青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酶理性改造与小分子调控
2014.07.13
黄庆荣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植物活性成分乳化后的生物利用率与生物可及性的体内、体外评价研究
2014.09.19
Mare Hendrickx
比利时鲁汶大学
水果和蔬菜制品相关功能性成分结构分析
2014.09.16
刘新旗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对农产品综合利用的思考-以大豆深加工为例
2014.10.02
朱蓓薇
大连工业大学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4.11.14
侯国泉
美国小麦市场中心技术总监
改善全谷物食品功能特征的研究
2014.11.25
张俐娜
武汉大学
基于天然高分子的新材料和生物活性多糖
五、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培养
1. 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研究生22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人。培养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76人,其中境外硕士学位1人。
2. 人才培养质量:
1)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
实验室共培养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3人,分别是周彬、许威、吴茜;硕士生2人,分别是安亚平、程茜。
攻读学位
基本情况
周 彬
博士生
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许 威
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5篇。
吴 茜
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1篇。授权专利1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资助。获2014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2013年华中农业大学优博培植计划”资助。
安亚平
硕士生
共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收录2篇。
程 茜
发表SCI论文1篇
2)2014年度校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
申请人
导师
红曲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何 毅
(博士在读)
魔芋葡甘聚糖/明胶组装中浓度与构象效应及其纳米尺度的应用
金伟平
3. 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情况
授予学位年月
国别或地区
授予学位类别
Abdul Fatah
2014年6月
学术型硕士
六、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工作单位
孙宝国
男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商大学
主 任
陈 卫
教 授
江南大学
副主任
李 铎
浙江大学
赵立平
刘烈刚
华中科技大学
杨月欣
女
研究员
中国疾控中心
赵谋明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高志贤
军事医学科学院
郭顺堂
中国农业大学
薛长湖
教授/泰山学者
孙远明
华南农业大学
胡承孝
华中农业大学
何正国
七、实验室在研国家及部省级项目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经费
项目负责人
辛硫磷与鲫鱼肝CYP450作用机理研究及作用位点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5- 2018
88
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肠吸收构-效关系及关键外排蛋白作用机制研究
84
徐晓云
基于线粒体功能的蒎烯抑制柑橘青霉菌作用机制研究
彭丽桃
纳米鱼骨钙在鱼肌球蛋白胶凝过程中的赋存形态及小尺寸效应
刘 茹
基于红曲菌基因组揭示光影响红曲色素发酵的分子机理
2014-2018
296
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独特低温加工特性及机制研究
2014-2017
85
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糖基化修饰与功能特性的构效关系机制研究
78
高粱原花青素营养补充剂对口腔致龋齿菌粘附的干预及分子机制
2013-2016
80
抗黄曲霉毒素B1高亲和力抗体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改造
DP9柿子单宁对其靶标蛋白蛇毒PLA2的特异识别与共价修饰位点研究
2013-2015
李春美
5,7-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柑橘青霉病菌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研究
76
杨书珍
酿酒酵母抗乙醛胁迫关键基因识别及功能分析
地衣芽孢杆菌γ-聚谷氨酸、杆菌肽代谢调控机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陈玲玲
镉污染水平影响城郊菜地土壤氮循环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75
红曲菌产色素基因簇的克隆、功能分析与调控表达
2012-2015
64
辛硫磷在鲫鱼体内残留代谢及对生物标志物诱导规律研究
60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分子机制与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柑橘中糖苷香气前体物质香气活性评价及体内合成-释放机制研究
2012-2014
壳聚糖-有机累托石基多功能聚乙烯复合保鲜膜的构效关系研究
邓红兵
基于磁性分离和多色荧光标记同步快速识别多种食源性细菌
耐酸性苹果酸乳酸酶的定向进化和酵母表面展示
2011-2014
33
张秀艳
果蔬采后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制
“973”计划
2013-2017
华中地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鉴定与毒力评价
“863”计划
区域优势特色有机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4-2016
423
甜橙饮料基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
荔枝提取物的活性研究
“十二五”
支撑计划
2011-2015
40
孙智达
铁锰复合氧化物的新型固定化及其吸附除砷研究
部委级科研项目
100
禽蛋高效清洁、分级及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示范
1678
优质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85
30
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干腌培根加工过程中脂质氧化、风味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
靳国峰
32
现代柿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
2012-2016
50
南方特色果蔬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
34
柿子单宁调节脂质代谢信号通路的研究
2010-2015
35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
教育部外国专家局文教专家聘请计划“学校特色”项目
36
纯果汁检验鉴定技术研究
国家质检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49
37
畜禽加工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2015 -2016
200
38
魔芋新品种选育及病害绿色综防立体配套技术研究
湖北省支撑计划益性科技项目
39
紫薯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
蔬菜内化污染病原菌的分离、分子分型与检测控制技术研究
41
木瓜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湖北省支撑计划
2014-2015
42
多菌种双酶法两阶段控温发酵脐橙果酒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
2013-2014
43
魔芋葡甘聚糖脂肪模拟物高效制备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
省基金重点
44
鸡蛋清洁保质保鲜技术研
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45
特色果蔬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湖北省研究与开发计划
46
汈汊湖莲藕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技术集成与示范
湖北省重点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项目
47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与产业化示范
省科技厅项目
八、2014年发表论文(著)目录
1. Yan S, Li XJ*. 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 based on magnetite/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particles for determination of trace isocarbophos residues in different matric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4, 1347: 30-38. IF=4.612
2. Zou B, Li CM*. Persimmon tannin alleviates hepatic steatosis in L02 cells by targeting miR-122 and miR-33b and its effect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 type ECG dimer and EGCG dimer structural units.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 2014, doi: 10.1016/j.jff.2014.10.016. IF= 4.48
3. Shao YC, Chen FS*. Insights into Monascus biology at the genetic level.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98:3911-3922. IF=4.304
4. An YP, Li B*.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ovalbumin glycosylated with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of different substitution degree.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40:1-8.IF=3.984
5. Li J, Li B*.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40:9-15.IF=3.984
6. Sun FY, Huang QL*. Rheological behaviors of an exopolysaccharide from fermentation medium of a Cordyceps sinensis fungus (Cs-HK1). Carbohydrate polymers, 114: 506-513. IF=3.916
7. Xiaolei Li, Dan Li*. Preparation of linear maltodextrins using a hyperthermophilic amylopullulanse with cyclodextrin- and starch-hydrolysing activiti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doi:10.1016/j.carbpol.2014.11.044. IF= 3.916
8. Zou B, Li CM*. Persimmon tannin represses 3T3-L1 pre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via up-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miR-27 and down-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in the early phase of adipogenesi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4, doi:10.1007/s00394-014-0814-9. IF= 3.84
9. Xu W, Li B*. Tunable self-assembly of nanogels into super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organization. Rsc advances, 2014, 4:35268-35271. IF=3.708
10. Wang SS, Li B*Dissolution behavior of 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 in aqueous potassium thiocyanate solution at low temperature. Rsc advances, 2014, 4:21918-21923. IF=3.708
11. Li J, Li B*. Facile preparation of clay reinforced konjac glucomannan aerogels. Rsc advances, 2014, 4: 22251-22254. IF=3.708
12. Liu QP, Chen FS*. MpigE, a gene involved in pigment biosynthesis in Monascus ruber M7.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98: 285-296. IF=3.689.
13. Lei JQ, Li B*. Plasma treat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propylene films assembled with chitosan and various preservatives for antimicrobial food packagi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14, 114: 60-66. IF=3.554
14. Wei XT, Wei XT*. Preparation of the antithrombotic and antimicrobial coating through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of nattokinase-nanosilver complex and polyethylenimine.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14, 116:418-423. IF=3.554
15. Zhou B, Li B*.Antibacterial multilayer films fabricated by layer-by-layer immobilizing lysozyme and gold nanoparticles on nanofibers.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14, 116: 432-438. IF=3.554
16. Wang YL, Li XJ*.Sol-g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selectiv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of organophosphorous pesticides. Talanta ,2014, 115:920-927.IF=3.498
17. Geng XP, Li B*.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valbumin and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onjugates via glycosylation.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37:86-92. IF=3.494.
18. Wang SS, Li B*. Dissolution and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deacetylated konjacglucomannan in urea aqueous solution.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101: 499-504. IF=3.479
19. Xu W, Li B*. Green synthesis of xanthan conformation-bas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ntibacterial and catalytic application.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101: 961-967. IF=3.479.
20. Ye T, Li B*. An approach for prominent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konjac flour: Dimethyl sulfoxide as medium.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99: 173-179. IF=3.479.
21. Jin WP, Li B*. Synergistic degradation of konjac glucomannan by alkaline and thermal method.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99: 270-277. IF=3.479.
22. Li W, Deng HB*.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nanofibrous mats coated with lysozyme-layered silicate composites via electrospraying.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99:218-225. IF=3.479.(外单位)
23. Jia, W, Li B*. Phase behavior of ovalbumin and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omposite system.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109:64-70.IF=3.479
24. Xu W, Li B*. A simple and feasible approach to purify konjac glucomannan from konjac flour - Temperature effect. Food chemistry, 2014, 158:171-176. IF=3.334
25. Cui M, Yang H*. Effects of amino acids on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Food chemistry, 2014, 151: 162-167. IF=3.334
26. Wang PP, Li, XJ*. Development of a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ccurate quantit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in Chinese Daohuaxiang liquors based on SPME using a sol-gel fibre. Food chemistry, 2014, 169: 230-240. IF=3.259
27. Chen WT, Yang H*. Effects of charge-carrying amino acids on the gelatinization and retrogradation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Food chemistry, 2014, 167: 180-184. IF=3.259
28. Li Y, Li Y*. Influence of cosurfactant on the behavior of structured emulsions under simulated intestinal lipolysis conditions.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40:96-103.IF=3.246
29. Chen JY, Li CM*. Screening of Key Antioxidant Compounds of Longan (Dimocarpus longan Lour.) Seed Extract by Combining Online Fishing/Knockout, Activity Evalu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2: 9744-9750. IF=3.107
30. Zhou B, Li B*. Phase separation in mixtures of ovalbumin and konjac glucomannan: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4, 70:167-173. IF=3.096
31. Sun FY, Huang Q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modified starches on the gel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from grass car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4, 64: 17-24. IF=3.096
32. Xu W, Zhang JL*.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alinum triangulare in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type 2 diabetic male m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5, 72: 575–579. IF=3.096
33. Xiaolei Li, Dan Li*. Reducing retrogradation of gelatinized rice starch and rice meal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by addition of extremely thermostable maltogenic amylase during their cooking.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62:1134–1140 .IF= 3.005
34. Wang L, Zhang JL*. Antitumor efficacy in H22 tumor bearing mice and immunoregulatory activity on RAW 264.7 macrophag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alinum triangulare. Food & function, 2014, 5: 2183-2193. IF=2.907
35. Zou B, Li CM*. Persimmon Tannin accounts for hypolipidemic effects of persimmon through activating of AMPK and suppressing NF-kappa B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High-Fat Diet Rats. Food & function, 2014, 5:1536-1546.IF=2.907
36. Zeng SW, Huang, QL*. Effects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dose and time on Yeast ZSM-001 growth and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Food control, 2014, 46:360-367. IF=2.819
37. Wang CJ, Yang H*.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lactic acid on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Salmonella Enteritidis, Escherichia coli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Food control, 2014, 47:231-236. IF=2.819
38. Wang CJ, Yang H*. Surface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duced by lactic acid on pathogens in consideration of pKa and Ph. Food control, 2014, 46:525-531. IF=2.819
39. Li X, Guo AL*.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 (HRPGC/MS) for detecting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4, 971:107-111. IF=2.694
40. Zhou HX, Yang H*. Effects of salts on physicochemical, microstructur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Food chemistry, 2014, 156:137-143. IF=2.584
41. Xu W, Li B*. Curcumin loaded and protective system based on complex of kappa-carrageenan and lysozyme.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59:61-66. IF=2.406
42. Cheng X, Hu WF*. Characterization of germin-like protein with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from Satsuma mandarin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4, 449:313-318. IF=2.281
43. He Y, Chen FS*. Efficient gene targeting in ligase IV-deficient Monascus ruber M7 by perturbing the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pathway. Fungal biology, 2014, 118: 846-854. IF=2.139
44. He MY, Xu XY*.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of flavonoids against Escherichia coil ATCC 25922 by model membrane study.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4, 305:515-521.IF=2.112
45. Li Z, Li XJ*. Application of Vis/NIR Spectroscopy for Chinese Liquor Discrimination.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4: 6:1337-1344. IF=1.969
46. Feng YL, Chen FS*.Monacolin K production by citrinin-free Monascus pilosus MS-1 and fermentation process monitoring.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2014, 14: 538-545. IF=1.890
47. Ren JN, Fan G*. Characteristics of β-glucosidase fromorangesduring ma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changes in bound volatile compound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4, doi: 10.1002/jsfa.6956. IF=1.879
48. Chen WP, Wang XH*. Characterization of nine traditional Chinese plant extracts with specific acid dissociation constants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Analytical methods, 2014, 2: 581-588. IF=1.855.
49. Du J, Li CM*. Comparison of the Efficiency of Five Different Drying Carriers on the Spray Drying of Persimmon Pulp Powders. Drying technology, 2014, 32: 1157-1166. IF=1.77
50. Wang L, Guo AL*. Specific detec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y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mmunoassay based on quantum dots.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173:1073-1082. IF=1.687
51. Zhou B, Li B*. Chitosan/phosvitin antibacterial films fabricated via layer-by-layer de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4, 64:402-408. IF=1.516
52. Zhang L, Liu XY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oad-Spectrum Artificial Antibody for OPPs Based on Dummy Template Imprinting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2014, 19: 510-521. IF=1.487
53. Hu T, Huang QL*. Comparative study on molecular size, multi-branched structure, and chain conformation of amylopectins from three rice cultivars. Starch-starke, 2014, 66:841-848. IF=1.401
54. Feng YL, Chen FS*. Prod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monacolin K by citrinin-free Monascus pilosus MS-1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non-glutinous rice and soybean flours as substrate.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4, 239: 629-636. IF=1.387
55. Zou B, Li CM*. Development of suitable standards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ersimmon phenol contents in Folin-Ciocalteu and vanillin assay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4, 239:385-391 IF=1.387
56. Xu Z, Li CM*. Comparison of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A-type and B-type proanthocyanidins dimers as a function of pH and temperature.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4, doi:10.1007/s00217-014-2375-9. IF=1.387
57. Shi L, Yang H*. Effects of vegetable oils on gel properties of surimi gels.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57: 586-593.IF=1.365
58. Zhou JY, Qi XB*. Cell Envelope Disruption of E-coli Exposed to epsilon-Polylysine by FESEM and TEM Technology. Scanning, 2014, 6: 412-417.IF=1.287
59. Li L, Chen FS*.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G beta gene Mgb1 and the G gamma gene Mgg1 in Monascus rubber.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4, 52: 35-43. IF=1.276.
60. Chen YF, Yang H*. Effect of salts on textural, color,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gels. Starch-starke, 2014, 66:149-156.IF=1.220
61. Yi T, Wang LF*.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icronized jincheng orange by-products (Citrus sinensis Osbeck) dietary fiber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fat replacer in yogu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2014, 65:565-572. IF=1.202
62. Wang YT, Wang L*. Removal of reactive dyes by a solid waste product from food processing: crayfish carapace.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4, 52: 5541-5552. IF=0.998
63. Huang M, Liu R*. In vitro study of antigrowth capacity and antiacid capacity on Sreptococcus sobrinus 6715 of sorghum procyanidin dimmers. Pakist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4, 27: 695-701. IF=0.95
64. Chang T, Yang H*. Effect of okara on textural, color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rk meat gels. Journal of food quality, 2014, 37: 339-348. IF=0.768
65. Khan SA, Liu XY*. Impact of acute toxicity of lead acetate on the level of essential trace metals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The journal of animal & plant sciences, 2014, 24(5):1405-1414. IF=0.549
66. Zhong SG, Fan G*. Free and bound volatile compounds in juice and peel of Eureka Lemo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2014, 20: 167-174. IF=0.471.
67. Wang L, Yang H*. Effect of okara on the sensory quality of cake. Research in Health and Nutrition. 2014, 2(1):1-4.(非SCI)
68. Goja AM, Yang H*. 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Advances for Bioseparation. Journal of Bioprocessing & Biotechniques. 2013, 4, 140.(非SCI)
69. Wang C, Yang H*. Seafood processing by-products – collagen and gelatin. Chapter 12, In Advances in Seafood Processing By-Products, Ed. Se-Kwon Kim. pp. 2014. 207-242. Springer(书籍)
70. 朱菲菲,熊善柏,李梦晖,赵思明,王希搏,刘茹*. 鱼松加工工艺的优化研究. 食品科技,2013,28(12):155-159.
71. 于童童,范 刚,任婧楠,王鲁峰,潘思轶*. 分子蒸馏分离浓缩甜橙精油及对赋香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0(6):802-808.
72. 王真真,王驰,侯焘,张岩,姚余祥,赵宁宁,何慧*. 富硒玉米醒酒肽的制备及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8):239-248.
73. 曹立伟,熊善柏,李莎莎,刘茹*. 变性淀粉对鲢鱼糜冻结速率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2014,38(9):1592-1600
74. 周洁,彭丽桃,贤欢,柳丽梅,杨书珍*. 松属素对柑橘青霉病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4):119-123
75. 尹涛,刘敬科,赵思明,熊善柏*. 冷藏和热加工对鲢肌肉主要滋味活性物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1):108-114
76. 李二虎,冯佳洁,许灿,潘思轶*. 基于电子舌技术检测商业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 食品科学,2014,35(22):141-145
77. 余明社,谢定源*. 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讨.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6:8-11
78. 朱少华,曲露,刘平,王萌,刘硕,李小定*. 菜籽粕固态分步发酵的工艺研究. 中国油脂,2014,39(7):37-41
79. 范鑫,黄越,石芸,徐晓云,潘思轶,王鲁峰*. 热处理时间和压力对豆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2014(网络预发表)
80. 许灿,王鲁峰,范刚,徐晓云,潘思轶,李二虎*. 酸土脂环酸芽孢杆菌对玉米果汁饮料挥发性成分及色度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2014,30(6):268-275
81. 王萌,刘硕,朱少华,姜红,李小定*. 有机酸对紫甘薯花色苷的辅色作用. 食品科学,2014(网络预发表)
82. 刘硕,王萌,朱少华,姜红,李小定*. 紫甘薯花色素与胰蛋白酶相互作用特性研究. 食品科学,2014(网络预发表)
83. 唐晗,王晓朋,吴中波,万德慧,刘晓宇*.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5):1349-1356
84. 万德慧,王晓朋,吴中波,唐晗,刘晓宇*. 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微流控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莱克多巴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5):1391-1397
85. 王培培,祁婷婷, 李曌, 潘思轶,李秀娟* .白云边年份酒香气成分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5):1475-1484
86. 刘涛, 孟超, 姚鑫, 李景娜, 程燕, 刘晓宇*. 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化学发光标记物的合成及鉴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5):1365-1370
87. 辛儒岱, 黄江艳, 丁慧, 祁婷婷, 潘思轶,李秀娟*. 米发糕固体老酵制作工艺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14,29(4):86-92
88. 范鑫, 徐晓云, 潘思轶, 王鲁峰*. 大蒜的功效及加工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2014,4:197-199
89. 郭丹婧, 熊善柏, 宋智, 刘茹*. 干燥工艺对低温肉肠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2014(网络预发表)
90. 王可兴, 章肇敏, 任婧楠, 潘思轶, 范刚*. 巴氏灭菌对橙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14,35(13):49-56
91. 范允卿, 闻胜, 龚艳, 李永刚, 胡定金, 何慧*.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六溴环十二烷和四溴双酚A. 分析科学学报,2014,30(2):158-162
92. 陈建彪, 董丽娜, 刘娇, 路磊, 赵明明, 丁华, 王小红, 胡定金, 周有祥*. QuEChERS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2014,35(11):286-291(外单位)
93. 台亚楠, 董曼, 任婧楠, 潘思轶, 王可兴, 范刚*. 柠檬烯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2014,35(17):272-277
94. 陈涛,陈福生*. 适合豆乳发酵的乳酸菌筛选及其应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0(3):76-82
95. 陈涛,陈福生*. 汤料对青方腐乳后期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质构及臭味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883-2888
96. 唐翠娥, 刘睿*. 果汁中添加外源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2014,35(9):306-311
97. 张周未,杨依姗,陈福生,邵彦春*.红曲菌mrfA缺失突变株发酵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征.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9(网络预发表).
98. 谢定源*,田飞飞. 武汉热干面的发展状况与市场调查分析.健康与文明: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2013绍兴)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7 :578-585
99. 范刚(副主编). 食品添加剂原理与应用.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9363-5.
100. 谢定源(独著).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中游地区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SN:978-5019-9424-3
101. 谢定源(参编). 2013鄂菜产业发展报告.湖北科技出版社. ISSN:978-7-5332-7046-7
九、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
性 别
最终学位
在实验室
工作期限
备 注
地理环境与膳食摄入研究方向
地理环境食品信息库与图谱绘制
博 士
硕 士
史志华
副教授
有机及地理标志食品 健康效应
涂书新
典型地理环境下食品搭配效应 与机制
实验室副主任
熊家军
黄 钰
讲 师
季节因素与食品应季机理研究方向
应季食品 图谱绘制
实验室主任
王建勇
反季节食品现代 营养评价
朱端卫
食品性味 风味与四时饮食
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微观机制方向
食品协同环境影响健康的系统 生物学研究
马兆成
黄飞若
食品功能性成分形成的环境调控及协同健康效应
栗绍文
环境对微生物及特色发酵食品分布调控与健康
食品危害性成分形成的环境因素与毒理学
张 捷
十、论文选编